安平文教基金會軍夫祭

事件

2000年(民國89年)時,安平文教基金會開始記錄、收集軍夫的史料,於2010年(民國99年)起清明節時節,在已故創會董事長何世忠倡議下,董事長蔡金安及董事會支持下,邀集尚存的軍夫長輩、家屬後代及地方仕紳,共同舉辦安平軍夫祭的追思紀念活動,同時感謝安平區議員李文正、李啟維兩位議員長年協助經費申請,本活動從2010年至今,已成為安平文教基金會年度常態性活動。

遙想1937年(昭和12年)至1945年(昭和20年)之間,臺灣人迫於殖民體制而被動員參戰,安平軍夫在中國戰場陣亡之人,台南州廳建陸軍軍屬墓以葬之,一方面因應戰爭時局需求人力的支援,需安置亡魂,撫慰家屬,一方面褒揚忠君愛國之國民意識,並鼓動台灣人支援戰事。

直至終戰之後,日人撤離台灣,國體變更,昔年帝國體制下的榮典場域,轉變成為後代子孫祭祀父祖的場所,這段軍夫史事則因軍屬墓的存在,見證了台灣參與二次大戰的歷程。

對安平人而言,會習慣用「夫」字而非「伕」字,乃是對地方而言,「伕」有奴役的貶意,也是因當時日本時代為提振台灣人民愛國情操,所以不論是報紙報導、鄧雨賢創作歌曲雨夜花,由栗原白也改編歌詞的〈譽れの軍夫〉,都以「軍夫」字稱之。

祭文如下

維西元xxxx年xx月xx日,歲次xxx年xx月xx日,財團法人安平文教基金會舉辦第xxx回安平軍夫祭典,由董事黄榮章(戰亡軍夫黃明萊孫)代表基金會偕同軍夫後代、鄉親、士紳,於軍夫墓園致祭。

曰:清明時節,春暖大地,惠風和暢。我等子弟,會集墓前,謹以花菓,聊表至誠,祭告我祖。緬懷德行。

時一九三七年,受召出征,遠赴中國。君十二人,魂斷異鄉,台南州廳,建墓以祭,帝國儀典,國民表率。

大戰終止,政體更迭,祖德馨香,改為家祭,安平軍夫,見證體制,地方小史,追思紀念。

青山綠水,悠悠在前,英靈如在,福蔭後代!

敬崇功以報德,伏維尚饗。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