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夫祭沿革

事件

此圖照為日本時代的市祭會場。

1937年(昭和12年)7月14日至1939年(昭和14年)5月19日,徵召軍夫陣亡者,除了12位安平軍夫建墓埋骨之外,已知還有張水與王朝宗等人埋骨他鄉。

1941年(昭和16年)10月6日時,臺灣第一位獲頒瑞八勳章與賜金者是安平的張水,再來是瑞八勳章與賜金的王朝宗。回來之生還者有張玉虎、張粒才、張坤豐(以上為張坤煌之父、叔、兄)、謝天賜、何海、何財、何亦盛、何亦傳、何亦勤、何吉、何定福、何定賜、何雙槳、何手梯、何丁山、黃榮全、李命、李食良、李食魯、盧文英、鄭登忠、鄭登樹、李青山、孫欉、李火成、李慶、林邦、曹文山、謝福壽、王校義、林閣掌、王嘉興、曾地根、黃金發、魏添成、張大群、盧寬喜、張丁順、林媽順、李萬來(歿於1940年〔昭和15年〕5月29日,可能二次出征時戰死,立碑由安平大山藝術部製造,在安平公墓西北側,白磁立像於其中)、林高雄、魏順發、李木彫、陳阿雲、李本(李長之父)、林典鴻、曾大陣、曾隆、姚丁樹、李存、許恭來、陳炎等已知者,人數共有550人左右。

第一批台灣軍屬安平軍夫在中國戰場陣亡者先後有12人,1938年(昭和13年)台南州廳為了祭奠亡魂及宣慰陣亡者家屬,在安平公墓區建「陸軍軍屬墓」,分別由陸軍步兵第二聯隊舉辦聯隊祭,台南市役所舉辦市葬典禮,安平也舉辦街葬禮以及十二軍屬的埋骨典禮,表揚這批陣亡軍屬對日本軍隊的犧牲奉獻。日人建的軍屬墓,安平人通稱「十二軍夫墓」。

二戰之後,軍夫墓成為後代家屬及昔日軍隊同僚前來祭拜的場所,而這也是台灣現存唯一紀念二次大戰參戰陣亡軍屬的紀念物。由於徵調安平軍夫動員了安平各角頭的宗族及家戶,成為安平人的共同經歷。戰後由於時局變革,大家多有忌憚,安平人幾乎避談軍夫的這段歷史。

對安平人而言,會習慣用「夫」字而非「伕」字,乃是對地方而言,「伕」有奴役的貶意,也是因當時日本時代為提振台灣人民愛國情操,所以不論是報紙報導、鄧雨賢創作歌曲雨夜花,由栗原白也改編歌詞的〈譽れの軍夫〉,都以「軍夫」字稱之。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