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鳥母宮
文化
圖照為何世建所拍攝安平鳥母宮,安平鳥母宮為台南人劇團總監李維睦首件公共藝術作品。
李維睦,台南人劇團總監,父李永昌港仔宮人,母何純粹港仔尾人,為安平文教金會董事長何世忠之妹。安平鳥母宮為李維睦首件公共藝術作品。
「安平鳥母宮」的發想是從安平做十六歲文化而來,2000年何世忠認為,台南做十六歲流於綜藝化,他覺得民俗活動應該展現地方的文化內涵,形成也方的共識,因此他召集基金會董事開會討論,當時基金會董事鄭道聰提議,創作一個結合現代藝術與象徵意涵的公共藝術作品,做為活動的表徵。於邀請藝術李維睦和建築陳國崇討論「島母宮」的設計。
鳥母宮構成是由基座、長柱、高台屋頂三個單元,以最簡單的木構方式「二夾一」進行施做,每個構件都有其意義來源。六角形基座及六根長柱的產生源於安平的六角頭加上媽祖宮宮廟的象徵,高台屋頂的造型則取自於鳥巢、廟頂燕尾、漁船的龍骨等各種和「做十六歲」有關的意象,將三個設計結合在一起,遂成為目前每年七夕搭建的鳥母宮。
對於鳥母宮的搭建方式,原先設計是運用早年碼頭工人所運用的簡單工具,如繩子、滑輪、槓桿等來搭建,每年讓未滿十六歲及已滿十六歲的年輕學子,將構件從收藏倉庫中取出運送至媽祖宮,眾人在宮前合力搭建組裝完成後領取半薪,待儀式活動結束後,眾人再拆解構件運回收藏倉庫,領取全薪。這樣的概念完整地表現了安平做十六歲的文化意涵,也能認識前人的智慧,進一步體驗工作的辛苦,對自己即將成為十六歲這件事賦予新的意義與期許。
可惜後來合作主辦活動的開台天后宮覺得有安全上的考量,於是都請吊車來協助搭建,原來的構想就沒有執行,雖然如此,每年宏偉的鳥母宮搭建時仍然吸引了眾多遊人的目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