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軍夫屏東內埔合影
本圖照是1938年(昭和13年)安平軍夫被調回屏東內埔整訓待命,港仔尾何家至屏東內埔探親時合影留念。這張圖是圖照中著軍裝胸前斜背的帶子及左手佩戴的臂章,均為軍夫的識別。帽子有工作時的寬邊布帽及平常戴的軍便帽,以及在戰場戴的鋼盔等三種。
安平港仔尾何氏家族有叔侄四人同為第一批被徵調的軍夫,此時何亦盛(後排左二)的六叔和九叔(身穿便服者)至內埔營區來面會。何亦傳(前排左二)係因兄弟同在營中被安排在此時退伍,何亦盛及其八叔何海(前排左一)、堂兄何亦勤(後排左三)繼續留部隊工作,一年後九叔何財也被徵調當軍夫,家族前後共有五人被徵調去中國戰場工作。
何亦盛出生於1920年(大正9年)安平港仔尾,卒於2012年(民國101年)3月23日,八歲時就讀安平公學校,為第二十七屆畢業生,何亦盛生前口述,當屆畢業只有兩班,女生就有十幾人,老師有臺灣人也有日本人。畢業後在兄長何亦傳開設的鐵工廠當學徒,繼又到臺南一家日人開設的「明石鐵工廠」(在白金町,現忠義路)工作,直到被日本徵調軍屬,時年十八歲。
根據何亦盛2010年採訪回憶,當時上戰場初次遭遇作戰時,即有同伴陣亡,軍夫役頭是日本人就發給每人一個信封,並告訴他們寫家書回去順便將頭髮、指甲剪下寄回。原先沒有人想要接下那信封,因為不想讓家人擔心,後來在幾次的面對戰爭的場面之後,大家都剪頭髮、指甲預備寄回。何亦盛說,但他認為他會平安回家,所以那封信他始終沒有寄回去。且他們何家當時有堂侄四人被徵召當軍夫,後來全部都安然歸來。
對安平人而言,會習慣用「夫」字而非「伕」字,乃是對地方而言,「伕」有奴役的貶意,也是因當時日本時代為提振台灣人民愛國情操,所以不論是報紙報導、鄧雨賢創作歌曲雨夜花,由栗原白也改編歌詞的〈譽れの軍夫〉,都以「軍夫」字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