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頭社區漁塭

地點

照片從海頭社區徵集而來,是從前舊運河出海口,即今安平安北路北側一帶,因鹽水溪帶來泥沙淤積,先民開墾魚塭,後來填平建造樓房,這是魚塭填平成空地時的照片,有居民的孩子在空地上遊戲。

早期安平的魚塭大部份養「虱目魚」,是台灣養殖漁業最重要的產地。在清代以前養殖漁業已在這裡發展,1910年,台灣總督府在台南成立一個試驗站,請武雄青木主持從事虱目魚之研究,這試驗站後來成為臺灣總督府水產試驗所台南支所,以安平周邊為主要推廣養殖虱目魚的地區。

虱目魚是因為歷史源由及不同地區的說法,而有許多名稱,如「國姓魚」、「麻虱目」、「安平魚」、「殺目魚」、「海草魚」。新近為銷售中國,還有改名叫「牛奶魚」。

2000年採訪安平耆老歐海發先生,他口述,在他小時候,安平囝仔若沒去做學徒,就會去掠魚栽(魚苗)或搭蚵棚來賺錢,大家都要存錢要「做塭仔」。當時養殖虱目魚的魚塭可分兩種,一種是天然的,靠近河口或海邊,土質屬於砂質的叫「窟仔」,以潮汐引入海水,另一種是人工圍塭,使用馬達抽水,是挖海埔地的為岸所形成,屬土質,叫「塭仔」,這種漁塭條件較佳,若沒養魚,再填砂土,成為田園,可種甘薯養。清明節前後在河口及海岸邊就有虱目魚栽,有人專門去撈,論尾算價錢,抓到芒種時為止。

海頭社這些虱目魚魚塭填平的照片,也見證安平養殖業的消失。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