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漁塭

地點

三十多年前台南運河與安平路兩邊即今五期重劃區與民權路四段至安北路是一處處的魚塭,當時養殖漁業跨足淡水與鹹水養殖,以養殖虱目魚為主。

台灣總督府實施之水產試驗調查,可發現安平地區因氣溫條件使虱目魚養殖可以避免寒害,因此在這裡設置台灣總督府水產試驗所台南支所,在安平地區推廣漁業養殖,以提高養殖魚的產量,在1935-1939年(昭和10年至14年)間,養殖面積不變,但產量倍增,從大約2,300公噸增為5,600公噸以上,不過在1941年(昭和16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雖然養殖面積從1,517公頃增為4,013公頃,但養殖漁業產量卻已銳減,從將近5,000公噸漸至約1,300公噸。二戰結束後,安平養殖漁業因都市發展與土地開發,加上技術改善,使養殖業改變養殖魚種及向南北擴張。安平的養殖業也逐漸轉型,直至近年來,已經從養殖虱目魚轉變為淺海牡蠣養殖為主。今台南市安南、安平及南區的浮棚式蚵棚,佔全國浮棚養殖半數,養殖面積約1,400公頃。

1995年(民國84年)採訪鄭能發先生,他口述當時安平養殖業興盛,那時討海人不但會捕魚也會養殖。他以1942年(昭和17年)日本政府實施配給制度,來訴說當時養殖人家除了賣給政府當局,自己可以留一些吃,吃不完的可以送給親戚朋友,不算犯法,因此有的可以拿去黑市買賣,才會有貨源。在那年代有魚可吃,是件讓人羨慕的事。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