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燈塔與瞭望臺
地點
1960年(民國49年)1月拍攝的安平古堡可見到燈塔與瞭望臺,3月燈塔就停止運作了。
安平燈塔是臺灣最早建立的洋式燈塔之一,1858年「天津條約」臺灣開港。1872年先於紅毛城內立三丈高燈火炬,做為航行船隻的指引,至1891年稅務司興建的安平燈塔為一方型鐵塔,1908年日本於安平稅關支署官舍旁增築煉瓦石造白色圓形燈塔,4月1日啟用,照明系統歷經變革擴充。至1960年3月因海岸線變遷及防風林木遮蔽等原因,燈塔停止運轉。1965年海關於安平港重建安平燈塔為一座方形鐵塔,佇立於安平港的航道入口處,繼續發揮導航的重要功能。
瞭望臺則是應因二次大戰為防禦盟軍海空軍來進襲而建立的哨所,由安平壯丁團派人負責監視海上及空中的動靜,戰後瞭望台並沒有拆除,成為安平古堡的附屬建築之一。
1953年臺灣省政府選定新臺灣八景,安平夕照名列其中,成為國民旅遊的景點,1975年臺南市政府為配合觀光年計畫,整修安平古堡範圍環境,整建在展示館旁邊的瞭望臺,利用原台座於其內改建鋼筋混凝土樓梯,漆成白色牆面,上設尖頂紅瓦的玻璃瞭望臺,這棟建築物就成為安平的地標。
安平古堡上有荷蘭時代的城牆及鄭成功開南邊城門遺跡,也有清代稅務司公館及軍裝營的石碑、鐵砲,日本時代則是整建安平古堡的平臺及紀念館。民國之後加建這棟瞭望臺,使安平古堡兼具五個時代的建築層累,成為文資法國定古蹟。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