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 何世建
安平軍夫系列
類別
安平軍夫
人物

臺灣軍屬謝添丁在柬埔寨

本欄目三張照片是謝添丁於1942年(昭和17年)在柬埔寨與當地僑領合影圖照。第一張在高橋新市場、第二張施亞努王宮外登上施亞努國王大象坐騎、第三張在王宮內右一為謝添丁。1941年(昭和16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爆發太平洋戰爭,初期在半年內,日本陸續占領馬來西亞、新加坡、仰光、爪哇及婆羅洲等地...

more
事件留影
事件

1939年第三批軍夫退伍還鄉

題名:1939年第三批軍夫退伍還鄉年代:1939年2月22日(昭和14年,農曆1月4日)圖照為安平軍夫第三批退伍者還鄉的情景,由安平區長島津幸太郎與鄉親父老,在安平道古渡口前(今安平、安北雙叉路口),迎接子弟平安歸來。圖照地景遠處安平道上的木麻黃、右側運河,左側可見安平、臺南之間輕便車的鐵軌...

more

1939年第四批安平軍夫祭拜陣亡軍夫

這張圖照為第四批的安平軍夫回鄉後即到湯匙山祭拜陣亡軍夫,於2000年(民國89年)採訪何亦盛時出示,事隔六十一年後,何亦盛先生仍清楚記得每一位與他在中國戰場共患難的戰友名字及這些人在安平的所屬角頭,僅最右一人記得綽號忘了姓名,並在陸軍軍屬墓園旁合影紀念。圖照人物依左而右為一、王孝義(港仔宮)...

more

安平故陸軍軍屬墓園合影

本圖照為1940年(昭和15年)有四位未被徵調的安平人士至墓園祭拜同宗或同窗友人的留影。圖照人物為右一王發,為安平聞人王雞屎之子,安平水產學校畢業,家住王城西。右二郭萬興,長老教中學畢業,家住港仔宮,當時至中國東北。右三陳塭,海頭社人,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任職水產株式會社。右四黃東波,海頭社人...

more

陸軍軍屬墓園

中日戰爭的七七事變,日本人稱其為「支那事變」,而1938年(昭和13年)1月的戰役,中國人稱「一二八上海淞滬事變」,而安平軍夫稱「羅店鎮之役」,最為慘烈,傷亡最重。1955年(民國44年)10月日本國會通過賠償台灣遺族日幣200萬元(折合當時台幣40多萬元)。十二軍夫墓位在今安平第一公墓...

more
十二軍夫墓
地點

故 陸軍軍屬 蔡勇傳、王阿貧墓

中日戰爭的七七事變,日本人稱其為「支那事變」,而1938年(昭和13年)1月的戰役,中國人稱「一二八上海淞滬事變」,而安平軍夫稱「羅店鎮之役」,最為慘烈,傷亡最重。1955年(民國44年)10月日本國會通過賠償台灣遺族日幣200萬元(折合當時台幣40多萬元)。   ...

more

故 陸軍軍屬 孫𦬬萊、林水成墓

中日戰爭的七七事變,日本人稱其為「支那事變」,而1938年(昭和13年)1月的戰役,中國人稱「一二八上海淞滬事變」,而安平軍夫稱「羅店鎮之役」,最為慘烈,傷亡最重。1955年(民國44年)10月日本國會通過賠償台灣遺族日幣200萬元(折合當時台幣40多萬元)。十二軍夫墓位在今安平第一公墓...

more

故 陸軍軍屬 黃明萊墓

   中日戰爭的七七事變,日本人稱其為「支那事變」,而1938年(昭和13年)1月的戰役,中國人稱「一二八上海淞滬事變」,而安平軍夫稱「羅店鎮之役」,最為慘烈,傷亡最重。1955年(民國44年)10月日本國會通過賠償台灣遺族日幣200萬元(折合當時台幣40多萬元)。 ...

more

故 陸軍軍屬 蔡連、洪清山墓

中日戰爭的七七事變,日本人稱其為「支那事變」,而1938年(昭和13年)1月的戰役,中國人稱「一二八上海淞滬事變」,而安平軍夫稱「羅店鎮之役」,最為慘烈,傷亡最重。1955年(民國44年)10月日本國會通過賠償台灣遺族日幣200萬元(折合當時台幣40多萬元)。十二軍夫墓位在今安平第一公墓...

more

故 陸軍軍屬 陳養、陳丁墓

中日戰爭的七七事變,日本人稱其為「支那事變」,而1938年(昭和13年)1月的戰役,中國人稱「一二八上海淞滬事變」,而安平軍夫稱「羅店鎮之役」,最為慘烈,傷亡最重。1955年(民國44年)10月日本國會通過賠償台灣遺族日幣200萬元(折合當時台幣40多萬元)。     ...

more

故 陸軍軍屬 蔡福來、李秉仁墓

      中日戰爭的七七事變,日本人稱其為「支那事變」,而1938年(昭和13年)1月的戰役,中國人稱「一二八上海淞滬事變」,而安平軍夫稱「羅店鎮之役」,最為慘烈,傷亡最重。1955年(民國44年)10月日本國會通過賠償台灣遺族日幣20...

more

故 陸軍軍屬 謝天德墓

安平陸軍軍屬墓園共埋葬十二名軍夫,最初是陳養於1937年9月28日在江蘇羅店鎮附近戰殁,最後一位是李秉仁於1938年9月14日在江西南昌陣亡,這是第一批為日本戰死的臺灣人,日人視之為國捐軀的軍人。臺南州廳為了祭奠亡魂及宣慰陣亡者家屬,建立墓園,將這十二位軍夫姓名刻於墓碑前...

more